稳定高效 绿色环保
持续改进 追求卓越
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柳州市网信办、微评柳州与柳州市各企业联合推出“柳州,父辈的旗帜”系列报道,日前推出《不撞衫的三套工服,折射“十里钢城”的变迁》,展现柳钢职工汤龙波一家三代创业精神代代相传的风貌。全文如下:
1958年7月1日,广西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区——柳州工业区举行开工典礼,大会现场就设在柳钢1号高炉工地开工现场,柳钢大规模建设也由此铺开。
61年过去,当时一片荒原的柳州北郊,早已建成“十里钢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柳钢”)已成为华南和西南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
柳钢这个大家庭的发展,与一个个小家庭的努力与奉献密不可分。祖孙三代“柳钢人”的汤家,就是其中之一。
白色粗布劳保服,干活全靠手
身着胸前绣着柳钢标志的卡其色夹克衫,脚穿黑色劳保鞋,刚从生产线下来,31岁的汤龙波穿着没有一点污渍的工作服走出柳钢,来到工厂附近的采访地点。
作为柳钢冷轧厂自动化室电气技术员,每天他都需要对厂里的设备进行点检,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同时,还要对当班人员反馈的各项设备运行问题,进行维修或者改进。
“冷轧厂里全是自动化设备,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坐在空调房里执行操作和控制,生产就能完成,一条生产线也只要七八个人。”汤龙波推了推眼镜介绍,但这在爷爷汤业庆61年前进厂时,是不可想象的。
就在柳钢开工建设那一年,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到家乡柳城的汤业庆,应聘成为柳钢的一名职工。“父亲告诉我,那时候爷爷他们建设柳钢,全靠一双手。”汤龙波说,手推车已经是重要的工具。
就是靠着肩挑手扛,在杂草丛生的雀儿山下,成千成万像汤业庆这样的第一代柳钢人,开挖地基、建设厂房、垒高台、筑铁路……住的是工棚,风可进、雨也进,风餐露宿,十分艰苦。1960年2月18日,柳钢1号高炉建成投产,第一炉铁水奔流而出。
作为一名角钢工的汤业庆,工作时要穿着又厚又硬的白色帆布工作服,头戴藤编的安全帽,还要戴上玻璃护目镜和厚厚的石棉手套,隔热防火。
“那时工厂条件比较艰苦,温度高、粉尘多,爷爷需要手动把钢水浇进模具,铁水有1000多度,不小心还会被铁水溅到。”汤龙波介绍,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工作一天又黑又脏。
蓝色厚重帆布工服,工厂环境日渐转变
然而,柳钢的建设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柳钢建厂第二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柳钢曾经历停产、停建、复产、续建,工人被遣散等曲折。
直到改革开放后,柳钢获得了扭亏为盈的契机。1980年,广西对柳钢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制。柳钢把利润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个分厂、车间。当年,柳钢实现减亏增盈1180.55万元,结束复产14年亏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