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高效 绿色环保
持续改进 追求卓越
柳钢集团防城港钢铁基地智能制造中心。柳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覃科 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很多人好奇的问题。
有人会说,铁水奔涌、钢花绚烂的车间藏着答案。
而现实中,只要透过一块块屏幕,或许就能得到解答。
在柳钢集团防城港钢铁基地(广西钢铁)的“最强大脑”——智能制造中心,就是如此。
一块块屏幕上,从铁矿石进入港口,到百炼成钢,再到钢材离港,“一进一出”一目了然。
柳钢,正以“数智柳钢”建设为核心,推进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生产运营业务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步伐。
日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4年广西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认定名单,广西钢铁榜上有名。
如此“智慧”,是怎样做到的?
疑问,驱使着记者一定要去探个究竟。
“智”炼钢铁
10月16日,来自大海的风微拂,蓝天白云下,柳钢集团防城港钢铁基地智能制造中心灰白色的大楼格外显眼。
进入其中,一块巨幅LED显示屏跃然眼前。
船只停靠防城港钢铁基地码头、智能化料场原燃料的堆取、原燃料输送到各厂、炼铁总厂热辣地出铁、炼钢厂转炉的繁忙、热轧总厂火红钢坯的前行、冷轧厂镀锌卷的下线……一幕幕都通过实时连线画面,在距离记者咫尺处呈现。
几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面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能够完成整个厂区原燃料使用、物流运输、生产等调度。
“这里就是我们的‘基地大脑’。”制造管理部生产管控中心副主任业务师杨义看着大屏幕介绍,通过基地各管控系统,进行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统一调度,大数据为生产“精准导航”,实现全流程协同管理,保证生产的稳定顺行,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效率,让生产从制造变“智造”。
占地面积约14.5平方公里的防城港钢铁基地,相当于2031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要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并非易事,为何要由一个“大脑”来进行指挥调度呢?
杨义坦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到炼钢就会想到高温、灰尘、噪音,“高耗能”“高排放”“傻大黑粗”等标签。在实际生产中,过去也存在着很多难点痛点,如信息化水平低、系统间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安全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5G通信、AI识别、3D数字孪生等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钢铁冶炼中。
因此,在防城港钢铁基地建设时,如何打破各个部门“信息孤岛”格局,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管理,提升整体管控力和精益运营管理效能,成为重中之重。
在智能制造中心主控台上,记者看到了不少“算账经营”的工作提示,原料码头吞吐量、全月船运综合直靠率、实时综合物流成本等系列数据一目了然……
杨义坦言,每一个指标的控制,都需要调度工作人员认真对待各自负责领域。“有时候一秒钟的恍惚,导致操作不及时,就会造成浪费,必须时时刻刻紧盯着每一项数据。”
“智”在人为
“智慧炼钢”,在防城港钢铁基地的“数字透明工厂”——冷轧厂,记者感受到更为生动的景象。
在看不见的云空间里,制造工序悄然完成。
在冷轧厂里,有一个淡绿色的大块头,和众多生产设备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如果不是冷轧厂自动化车间副主任梁湘介绍,外行人很难看出其中门道。
原来,这是全国首创的焊缝“云眼”质检系统。
据了解,在冷轧卷的生产过程中,带钢经过开卷后,需要进行激光熔融焊接。即使在焊接过程中,激光焊机具备了自动对中、自动焊接、焊缝检测等功能,在以前仍需要配合人工抽检,确保焊缝质量。
梁湘说,人工抽检不仅耗时费力,在识别准确度上也受限于工人的工作状态等情况。工厂安装了焊缝“云眼”质检系统后,实现了“云眼”代替人眼。
那么,焊缝“云眼”质检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
原来,结合5G、机器视觉等,该系统通过视频采集图像后,自动与数据库中的焊缝形貌作比对,实现对焊缝表面质量进行自动连续的准确检测、缺陷分类记录及实时操控。
数据显示,该系统上线后,带钢从检测完成到结果显示耗时大约1.5秒,识别准确度达95%。
这样运用5G、机器视觉、AGV等新技术与产线融合的工业物联网应用场景,在冷轧厂比比皆是。
“云视觉”重载桁架机械手、焊缝“云眼”质检、“设备云”预测性维护、“数据灯塔”集控中心等均为业界首创,其中“云视觉”重载桁架机械手为广西首个5G工业应用项目,实现了轧辊吊运全自动,打造了智慧钢铁生产新模式,成为全国5G技术应用的新标杆。
梁湘说,冷轧厂还投用了广西首辆5G无人驾驶移动云舱,重载运辊机器人、送样机器人、拆捆机器人等20多个数智化应用,整体生产效率提高近20%。
智能装备、先进技术在推动智能工厂建设的同时,也将工人从高强度、任务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冷轧厂酸轧车间主控室里,轧机主操凌忠平一个人监控着生产全流程的10多个屏幕。
在同事眼中,轧机主操是酸轧车间最重要的岗位,因为他需要根据各项数值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设备问题,相当于机组生产的“舵手”。
“我在这里工作7年了,也是从一线生产辅助岗位一步步成长起来,走到了轧机主操的岗位。”凌忠平说,工厂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投用,让钢铁工人更加“轻松”,他们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
智能化的应用场景,不仅仅在防城港钢铁基地的冷轧厂。炼铁总厂全自动铁水罐加盖智能控制系统、炼钢厂“AI炼钢”系统、热轧总厂无人行车智能库房,以及正在自主研发的智慧码头系统等,都在书写着“智慧钢铁”的故事。
数智转型
“智慧钢铁”的故事不仅发生在北部湾畔,也在雀儿山脚下的柳钢集团柳州本部上演。
柳州本部热轧厂的5G+智慧板坯库项目,采用5G通信、AI识别、3D数字孪生等技术,板坯可智能识别、精准抓取、快速转运、高效堆存;冷轧厂全自动打印贴标机“上岗”,取代了人工给钢卷打印粘贴标签;转炉厂炉口火焰AI识别、一轧厂自动焊牌机器人,以及一体化ERP项目……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在柳钢集团应用。
去年11月,柳钢集团在柳州召开数字化转型工作部署会,吹响了建设“数智柳钢”的号角,以此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柳钢集团聚焦“数智钢铁”,以创新驱动变革传统发展模式,通过重构思维模式、优化作业流程,加快产线智能化改造,不断深化拓展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精益管理、协同办公等各方面的渗透和应用,从而优化作业环境、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以数智化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柳钢集团首次荣登202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位列第48位;在“中国企业500强”评定中位列第238位,较去年进步17名。
也许,现在人们会更好奇:智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柳钢集团,正在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答卷。
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斌表示,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方向,柳钢集团正全力以赴做好向改提质、向转求存、向新创效、向海图强、向外突破、向优发展“六篇文章”,持续加快调结构、补短板、促转型、创一流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