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右一)在和团队交流。
人物经历:周磊,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电工技能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36岁的他,身材瘦高,在火热的钢铁一线坚守了15年,从维修电工到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用一颗匠心为机器人注入“匠魂”,推动钢铁生产从“制造”到“智造”。
当下,人工智能以润物无声之势浸润人们生活,也涌入了柳钢集团的钢铁生产之中。AI炼钢、AI数智钢卷成本平台、智能化全自动钢铁分析检测线……照亮着钢铁“智造”之路。
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我,2010年进入柳钢集团时,主要以解决热轧厂生产线上的设备故障为主,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2015年,在第十一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我获得维修电工第三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次年,年仅27岁的我成为集团技能专家,是当时8名集团技能专家中最年轻的。2020年,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技能工作室,获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时常陷入“本领恐慌”。人工智能浪潮袭来之时,作为一线钢铁工人如何积极拥抱?
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了《ABB工业机器人实操与应用技巧》《深度学习与图像识别原理与实践》等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希望通过学懂弄通基本理论、实践路径后,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不久后,我的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热轧厂,刚下线的钢卷温度可达500℃至600℃。此前,为了给钢卷贴上“身份信息”,工人需要等钢卷冷却到常温后,手动将标贴粘贴到钢卷内圈。这样做不仅效率低、误差高,还会给钢卷库存、物流运输等造成影响。
能否研发一个高温贴标机器人,在钢卷下线时就自动完成内圈贴标工作呢?2022年初,我组建了一个团队,希望能将这个想法付诸现实。
万事开头难。团队成员乃至行业内都没有这样的研发经验,说实话,当时我们有点想打退堂鼓了。转念一想,试试吧,失败了就当作积累经验,万一成了呢?
于是,我们从基础数据采集开始,破解了机械机构设计、机器视觉图像采集识别、钢卷重量实时计量等难题,反复试验调试,历经8个多月,研发出PLC控制、六轴工业机器人、高温标签自动打印、机器视觉识别等系统,相当于为高温贴标机器人“装上”了大脑、手脚和眼睛等。
这也成为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高温钢卷内圈贴标系统。2024年,高温贴标机器人在热轧生产线上的使用越来越顺畅,散发着热浪的钢卷只要送到它的面前,它就会伸出机械臂将实时打印的标签精准地贴入钢卷内圈。
如今,我们团队正以更大的热情拥抱人工智能。希望通过“机器人+钢铁”,将近年来积攒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经验,应用到防城港钢铁基地热轧厂机器人喷印、机器人拆捆带等项目中。
通过一个个项目,能带动更多年轻人的成长,让他们在实践中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近年来,我和团队完成94项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为企业创造效益数千万元,多个项目荣获柳州市级科技进步奖,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授权。让我骄傲的是,17名签约徒弟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莫勇求等3人还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钢铁洪流奔腾不息,宽广前路仍需奋斗。我相信,择一事终一生,是金子总会发光。